我们试图在新能源降温现象的背后,总结出原因,并在行业发展放缓之际,找到比较合适的“解药”。
他表示,新能源行业现在创新较少,内卷严重,加之科创板政策收紧,可投的项目不多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跟多位关注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人聊了聊,得出的结论基本符合以上状况:
一个行业不再具备“投资热门”属性原本是常事,但眼看着新能源行业是这两年为数不多被资本热捧的优质赛道,想不到没能撑过年底,热度就退了下来。
而对于关注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人来说,日子也开启了困难模式,掰着手指也选不出可以投资的优质标的。
部分投资人开始纷纷调整方向,寻求新行业新希望,先进制造、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未来依然有机会的选择。
但也有一些机构觉得,当下的冷静期,正是可以切实关注行业发展本质,找到水下项目的好时期。
然而我们仍旧是试图在新能源降温现象的背后,总结出原因,并在行业发展放缓之际,找到比较合适的“解药”。
多家能源央企规划了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纷纷加速向清洁能源“切换频道”。
据《2023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球的新能源领域投资远超同期化石燃料投资的增长,但其中90%以上的清洁能源投资都来自于发达经济体和中国。
在低碳能源转型方面,中国是2022年全球投资额最高的国家,接近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是第二名美国的四倍之多。
从上游的原材料、芯片供应,到中游的设备制造,再到下游的车辆组装生产,甚至是后续的新能源汽车管理、服务商、充电桩等,一个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的全链条赛道被迅速开拓出来。
据西南证券十月底发布的信息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业务增长已然浮现放缓。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增速同样在放缓。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公开表示:
国内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随着各家造车企业的加入,完成了第一轮洗牌。
由特斯拉主导的价格战还在持续,增量不增利的情况下,许多新品牌在慢慢消失,威马便是这轮竞争中倒下的典型案例。
“政策补贴是有窗口期的,新能源就是靠政策补贴兴起的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慢慢升高,超过燃油车市场占有率后,政策的红利慢慢减弱。上海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一降再降。政策红利的降低,势必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带来影响。”投资人柳冰(化名)表示。
“抢地盘的阶段过了,现在到了精耕细作的环节。”广州某机构投资人程佳(化名)对我们表示。
柳冰告诉我们,目前新能源产业内部同质化严重,但市场并只有少数的承接能力。
在11月1日公示的国家能源集团2023年度光伏组件集采中,不含运费的P型组件出现每瓦0.971元的报价。
“当前随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组件价格逼近1元/瓦等,这样一些问题是摆在光伏人面前的现实考验。”
另一方面,光伏电池片正处于从 P 型到 N 型迭代的过程,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产能集中扩张。
“即便如此,产业龙头一边扩产能增加边际成本优势,一边大力投入新技术的研发,TOPCon、HPBC、HJT三类电池创新技术都得到几家头部产业资产金额的投入,这样加速了尾部企业出清。”柳冰表示。
商业化程度已经很成熟的领域,如光伏、储能等,入行企业的门槛在降低,但上市的技术门槛在不断被拉高。
一个简单的例子,新能源汽车是这两年的热门行业,各类大小车企都渴望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跟上时代的红利期。
这也导致了许多没有真正技术壁垒的企业也加入了新能源行业,在行业里填充了更多的泡沫。
“腰部以下出现了大大小小很多地方品牌,这些毫无技术上的含金量的造车拉低了整个行业门槛,但却造出了大量的泡沫。需求没有到达预期,与产品质量和设计有很大关系。”
在他看来,如今的新能源行业门槛太低,早期靠政府补贴撑起来的企业,走到现在,盈利的很少。
“有点像过去的P2P 行业,拿了一个高大上的壳就想骗钱,但现在红利几乎已经没了。”
柳冰告诉我们,在技术层面,新能源行业也存在龙头效应,因此中腰部企业机会也不多。
众多参与者都在做门槛低的事,中低端市场需求量并没那么多,就会沦为大家都在玩吹泡泡游戏的局面。
举个例子,柳冰表示,过去的 IC Design也有几万家企业,但这两年注销的太多。
大多数在做中低端,高端技术没人做,设计与质量跟不上,最终市场还会回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
“要注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虑自己是不是有人才储备、技术实力,是否懂产业?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分别在哪里?”
在柳冰看来,产业出清是好事,淘汰掉能力不够的,留下来的才是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帮助的。
尊重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转变过去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路,在每个节点做该做的事,新能源行业或许仍然有机会。
柳冰认为,新能源产业的上游材料和设备,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有机会的,因为只要产业还在发展,就会有所需求。
例如构成锂电池的电解液、正负极材料与隔膜,在新能源汽车需求量还在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些上游材料是不缺市场的,能持续关注。
因此在慢慢地加强锂电池续航时长的技术上,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投资人希德(化名)认为在新能源行业能够继续关注的细分赛道。
让锂电池如何更安全等,是锂电池在技术创新上需要突破的一次次难关,这也是投资人可以在该领域寻找标的的思路。
希德告诉我们,无人驾驶(L4 及以上级别的)技术目前还未完全成熟,但智能座舱一定是标配。
“目前国内传统车企的智能座舱都一般,反而是第三方智能座舱企业做得更好,如德赛西威,博泰车联网等。在高通的芯片供应没问题的情况下,智能座舱的赛道头部企业依然被看好。”希德说到。
新能源汽车内的智能线控技术目前国内外水平基本持平,主要使用在为底盘、方向盘、中央控制器等,但国内缺少成本优势,目前还处于追赶态势。
如果未来可通过技术突破,形成成本优势,也是长期资金市场能持续关注的新能源细分领域。
盲目地打价格战只会让所有中腰部及以下企业都不好过,胜出的有利技能就是技术创新。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