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国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在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启动投产。(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集成电路产业成为“风口”,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布局。近年来,广州也在发力:从2018年到2023年,广州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6%。
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广州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加快成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7倍和34.4%。集成电路圆片、模拟芯片、产量均为两位数增长;1~7月广州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均增长30%以上。1~5月(错月指标),集成电路设计增长42.5%。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广州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连年上台阶。据广州市半导体协会统计,广州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含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几个产业链关键环节)从2018年约50亿元提高到2023年约1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19%。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就芯片产业而言,眼前的规模、产量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布局。
一般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大致上可以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广州的传统强项在制造与封装。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广州市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顾问曾衍瀚认为,广州的粤芯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英寸先进MEMS传感器及特色工艺线,以及芯粤能碳化硅产线等,很大程度上补齐了广州集成电路产业的短板,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格局。
根据《广州市关于聚焦特色工艺半导体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正优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一核两极多点”产业布局。所谓“一核两极”:即黄埔这“一核”,以及增城和南沙这“两极”。
在黄埔,粤芯三期项目建设正火热展开。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三期项目至今年底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并确保建成投产。
在增城,增芯目前已完成一期21万平方米的建设。其中,工厂FAB1洁净室一期启用面积16000平方米,设计产能达2万片/月。
在南沙,记者在万顷沙镇万泰路上看到,“芯片一条街”已初具规模,芯粤能、芯聚能、晶科电子、融捷能源、联晶智能、立昇科技、南砂晶圆等一个个产业圈里响当当的名字,集聚在一公里长的“一条街”里。广州南沙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朝相和记者说,南沙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目前约两平方公里,未来有望扩展到8平方公里,2027年这个区域的产值规模计划达到500亿元。南沙科创中心芯新产业园是其中的“新秀”,目前这个产业园已落地四家企业,正处于测试和产能爬坡阶段,未来两年的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更吸引人的是其想象空间,“在产业园二期,我们将围绕强链补链培育和招引企业。”陈朝相说,“园区有两大优势:一是产业集聚,二是空间较为充裕,适合正在快速成长扩张的企业。也正因为‘新’,园区还可以为入驻公司进行空间的‘个性化定制’。”
如今,你在新加坡看到的交通灯里,就有广州自研自造的芯片及其解决方案——来自广州土生土长的技象科技。技象科技首席技术官郑凛和记者说,他们提供的技术方案拓宽了交通信号灯的覆盖范围,还明显提高了处理大量交通信息的速度。殊为不易的是,这款广州自研自造的芯片解决方案能在新加坡发挥作用,还是与欧美头部企业的竞争中获胜的结果。获胜秘诀在于芯片的优秀基础性能和对物联网应用场景的深度定制开发能力。
事实上,早在2020年,技象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芯片产品——象芯一号和象芯二号。当前正在研发的是象芯三号,产品将继续朝着小型化、高速率、低功耗、抗干扰等方向发展。“目前,已有近千家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且客户数量以每天近10家的速度增长,预计今明两年的出货量将进一步增加。”郑凛表示。
集成电路产业对空间有诸多特殊需求,因此一个专业产业园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广州产业园区商会秘书长罗明如介绍,半导体产业对产业空间的洁净度和防震度有极高要求,需要定制化的产业空间,以及污水站、大宗气体站、危化品库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配套。另外,芯片企业一般也都是“用电大户”,专门的芯片产业园区可以“”用电负荷——例如南沙芯新产业园就配备了“双回路电源”,通过两个不同的变压器保证用电持续性。
半导体产业高度注重产业协同,“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和设备材料供应商等。这一些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打造完整产业链。”罗明如说,“广州的产业园区正好可以为芯片公司可以提供集中发展的平台,有利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这种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整体进步。”
广州产业园区还正为产学研协同提供绝佳平台。例如南沙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有望承接区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成果的外溢需求。陈朝相和记者说,南沙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的高度专业化,可当作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补充载体,相信港澳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产业化平台。
“芯片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平台,不能一味靠从外部招商,只有培育本地产业才能可持续,并让企业对园区乃至所在区域更有黏性。”陈朝相说。
培育本土力量,广州半导体产业界也在努力。作为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智库,广州市半导体协会五年来已经协助广州多个职能部门完成了40余项政策制定、项目评审、报告撰写、标准制定项目;同时协助引进半导体落地项目50余个;协会还组织招聘会、座谈会、校企合作对接会等人才活动30余次,开展政策宣贯、知识产权、技术沙龙等培训50余场,助力企业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帮企业用好政策,应享尽享。
曾衍瀚观察到,广州本土市场芯片需求庞大,目前广州的芯片设计产值和技术水平亟须做大做强。曾衍瀚还特别提到,广州需要加快芯片设计人才教育培训步伐,“目前广州具备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的高校只有2所,一级硕士点的高校只有3所,按照广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人才教育培训规模仍有提升空间。”
从区域定位来看,大湾区正在“建设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如果大湾区仅仅是在当前产业界已有的路径上奔跑,充其量也只能是“第三梯队”,而不是真正的“第三极”。因此,无论从产业,还是从城市的角度看,广州的集成电路产业都需要“另辟赛道”。
“广州不需要去跟其他城市比,也不需要重复北京上海以及中部地区已经做的事情,而是要坚定地走差异化道路。”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叶甜春认为,“广州要做的,是结合自己的优势‘填空白’,这就要求广州乃至大湾区摆脱原有的追赶思维,而是要做一些关键的差异化贡献。”
“基于传感器的增芯、基于绝缘体上硅(FDSOI)新工艺的锐立平芯,以及‘新锐光掩膜’等,它们都明显瞄准了一些新领域。”特别是绝缘体上硅(FDSOI),被叶甜春称之为“第二条赛道”——别的地方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路线。“真正的后发优势,不是沿着人家的路追,而是另辟蹊径,与其他区域形成战略性的策应和协同。”
叶甜春寄予厚望的“绝缘体上硅(FDSOI)”技术,是一种制造工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制造出芯片器件制造商设计制造出速度更快、功耗更小的芯片。这项技术一旦有所突破,将成为高端芯片研发和应用的一个全新平台,不仅对广州和大湾区,对国家芯片行业来说都意义重大,“打个比方,绝缘体上硅就是‘正面战场’之外开辟的‘敌后战场’。”叶甜春如此形容。
曾衍瀚也提出了差异化布局的建议。“可依托大湾区在芯片下游的规模优势,差异化竞争,以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链主粤芯为牵引,发展特色高端模拟芯片工艺及设计产业;同时围绕芯粤能、芯聚能等产线,聚焦碳化硅功率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与制造,换道超车,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抢占先机。”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广州“芯”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没有包袱,还拥有大湾区的市场和人才基础,广州有条件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叶甜春对广州寄予厚望。